2017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 | 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家署名文章之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一、中国工业进入优势再造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制成品以其强劲的价格竞争优势进入世界市场,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生产规模超越了世界上所有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工业创造了众多世界第一,带动中国经济长达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力和民族自信心。但产品质量发展滞后、资源消耗过多、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较大等问题随着国外市场需求的萎缩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制约中国工业的发展,人口红利的减少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取代。具体表现为大规模排浪式的低端工业品消费需求被个性化高品质的需求取代,一般性产品生产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出口减少,进口有所增长,发展速度减缓,由原来的领跑行业降为其次,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也相应地退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严重的外部约束和产业结构的转变的环境下,中国工业是任其滑落下去,还是转型继续加快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工业永远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拉美国家之所以没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重要原因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缺乏后劲,逐步丧失竞争能力。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占比的上升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并不意味着工业地位的减弱,一些发达国家在经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认识到工业在防止经济空心化、泡沫化的作用,开展推行“再工业化”。国际竞争加剧,环境约束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并不表明工业不要发展了,而是说明工业进入了转型升级、优势再造的发展阶段。如果我国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的国际环境下,不加快工业转型发展,就有可能重蹈拉美国家的覆辙,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然而,中国工业的新优势由何而来?在过去三十年,基本上用尽了低廉的劳动力、环境空间容量以及低成本的自然资源,显然,竞争优势再造需要有新的思路。2015年,中央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出发,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工业竞争优势再造指明了方向。
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工业竞争力再造的重要途经之一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的需求成正比。习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生动地表明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体现我国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思想,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层次。绿水青山不仅具有重要生态价值,而且具有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目前全球已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签定了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更早地受到工业对环境的破坏因而较早地开始推行清洁化生产,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笔者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公约推动的减排温室气体行动是全球低碳工业化的开端。低碳工业化是以清洁能源为基础,而传统工业化是建立在高碳高排放的能源基础之上。化石能源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之源,传统工业化只关注正向产出,在学界一般是以产业结构或者人均收入来衡量传统工业化水平,这思维与方法的局限性是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往往是工业化程度越高、污染越严重。低碳工业化则是关注工业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以单位工业增加值的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衡量低碳工业化水平,旨在生态环境友好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进程。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努力实现能源转型,以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油能源。据笔者测算,最先倡导低碳发展的欧盟国家,其清洁能源占比也只有13%左右,中国与其十分接近。
按传统工业化水平指标测算,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或者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但按低碳工业化指标测算,全球低碳工业化刚刚开始。“补绿色短板”是世界各国工业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重塑竞争力的机遇。绿色发展与低碳工业化具有天然的联系,绿色发展是理念,低碳工业化是绿色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对中国来说,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可有效地推进节能降耗、实现降本增效,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由劳动成本优势向科技优势、品牌优势转换。
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推行低碳工业化,契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生活环境品质的需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补齐绿色发展短板,有利于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工业发展的新动能,树立中国工业产品高端、环保的国际形象。“十三五”期间,中国工业的绿色发展要重点解决好对大气质量、水体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强静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增长动力。绿色产业发展与绿色园区、绿色小镇、绿色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产城融合的绿色生态体系。在工业“走出去”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积极树立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形象,建设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输出绿色产品。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工业绿色发展动力
绿色发展是中国工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担当与使命。绿色是发展的要求,工业是发展的支撑。社会上把绿色发展与工业发展对立起来的认识是错误的。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明显向好的局面。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当前,中国工业绿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十三五”单位GDP能耗以及单位GDP碳排放等都有可能提前完成目标,发展速度启稳回升。但是也要看到,绿色低碳发展刚刚起步,由于绿色低碳技术供给不足,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未来中国工业的绿色发展仍存在不少障碍和问题,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工业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一是创造工业绿色发展的市场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论,提倡绿色消费。积极推动绿色生产标识和绿色产品标识,扩大绿色产品市场需求。鼓励龙头企业与下游企业签订绿色生产协议,防止污染与排放向产业链下游传递。对不同行业实行有差别的减税降费,加强对新兴绿色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大力开展PPP项目建设,让更多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绿色低碳产业。进一步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财政,绿色税收。
二是政府加大对新兴绿色产业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鼓励私人资本与国有资本合作建立绿色低碳技术研究机构,允许研究人员多点从业。在工业产品目录中要增加成熟的绿色技术目录,引导企业选择绿色技术,扩大先进绿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坚决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与工艺,提高市场准入的绿色标准。对于应用先进绿色技术的传统企业政府要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支持或者税收减免。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应用到传统产业各环节。
三是多层次全方面推进绿色工业生产体系建设。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和供水供电等具有一定公用性质的产业。工业的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建设绿色矿山、开发绿色技术、实行绿色生产,提供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即实现各行各业及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
四是优化工业布局,在生态脆性区和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要严禁上大的工业项目,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群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长江经济带等,要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系统性方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宏观政策手段,是体现中国制度与中国道路自信的战略性措施。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当前要进一步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绿色发展依靠科技创新,要尊重并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加快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我国高素质科技人才和职业技术工人的供给,使工业绿色发展建立在牢固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基础之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